文明创建

青岛市:垃圾分类“小改变” 幸福指数节节高

2022-12-30 10:53:47 admin
 原先“扎根”小区每栋楼下的23处垃圾桶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3处密闭的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收集站,从此大伙不用再和“又脏又难闻”的垃圾桶为邻,整个小区更干净了,遛弯也更舒心了……说起垃圾分类“小改变”带来的幸福感“大提升”,西海岸新区黄岛街道北海花园小区的居民们赞不绝口。垃圾分类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,为了办好这件“民生关键小事”,青岛市已连续四年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“青岛市办实事”项目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,青岛累计撤并生活垃圾桶点3337处、完成年度计划的111%,新建密闭分类投放点252处、超额152%完成任务;经过连续三年市办实事的推动,全市原有3.7万处桶点已撤除32.4%,升级改造投放点近5000处。越来越多的生活“小美好”汇成社会“大幸福”,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生动注脚。
青岛市歌舞剧院
密闭分类投放点建设改善了投放环境,也提升了小区品质。
  扮靓小区颜值
  激发居民垃圾分类“内生动力”
  幸福感,来源于生活的细节,来源于身边的变化。越来越多的岛城市民发现,“撤桶并点”之后,自家小区肉眼可见地变“靓”了,居民的“参与感”也更强了。
青岛市歌舞剧院
  胶州市胶北街道灏景苑小区共有222户居民,7栋楼座。在实施垃圾分类以前,每个楼座旁边都设有垃圾箱,居民下楼后随手丢掉垃圾,十分方便。像很多小区一样,“撤桶并点”在这里起初也遇到了阻力。为做通居民工作,小区物业经理李刚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动员,宣讲垃圾分类的好处以及正确分法,最终“撤桶并点”获得大多数居民的支持,小区里的垃圾投放点由7个减为2个。
  “现在小区地面真干净!”“夏天开窗,再也不怕楼下垃圾箱的异味了。”时间一长,看到小区变美,乱扔垃圾的居民也认识到分类投放的好处,开始自觉按照规定投放。
  在加大入户宣传分类力度的同时,灏景苑小区还利用宣传橱窗、展板和LED显示屏营造垃圾分类“氛围感”,楼道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标语及科普知识。李刚加入了小区垃圾分类志愿宣讲组,把垃圾分类、垃圾减量相关的理论知识,转化成居民通俗易懂的大白话,用唠家常的方法介绍给居民,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接受垃圾分类的新理念。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居民自愿参与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来。好的习惯需要时间来沉淀。如今,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新的认识,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,不少居民成了垃圾分类志愿者。
  垃圾分类既是新时尚,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指标。今年以来,我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,紧盯“撤桶并点、密闭分类投放点建设”这一影响小区环境和品质的关键环节,在为市民营造良好分类投放体验的同时,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精准化水平提升,促进全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加快养成。通过“撤桶并点”,改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“微环境”,小区楼座单元门口垃圾分类投放点“脏乱差”现象明显减少,市民“宜居”感受明显增强。
  细心耐心恒心
  推动“新时尚”变成日常“好习惯”
  垃圾分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、广泛性、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,需要耐心、恒心,更需要“走心”,让小区垃圾分类从“新时尚”变成“好习惯”。
青岛市歌舞剧院
  目前,全市5613个居民小区实现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,累计撤除垃圾分类投放桶点1.1万处,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点近5000处,在新增挡雨、洗手、照明等便民措施的基础上,鼓励有条件的区域,增加自动称重、计量分析、语音提示、监控录像等智能化功能。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整洁度、便民度、美观度的不断提升,促进居民小区“微环境”得到显著改善
  就地处置资源化
  农村湿垃圾变废为宝
  青岛通过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置四个环节同向发力、首尾呼应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“双赢”。截至目前,我市已创建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(街)15个,示范村(社区)200个,提前超额完成市办实事任务目标。
  青岛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,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、示范村全面推广“四定”(投放定点、收集定时、运输定车、处置定位)模式,将湿垃圾(厨余垃圾)实现就地资源化处置变废为宝,让村民体验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,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前期分类。
青岛市歌舞剧院
  作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,胶州市洋河镇是水果种植业旺镇。该镇结合腐烂瓜果产生量大的特点,建立了1处镇级厨前垃圾处理中心,每月就地处理厨前垃圾675吨,制成有机肥约176吨,肥料应用于红色试验田,村民可共同分享分类成果,分类情况好的村民可免费采摘“绿色果蔬”,让群众切身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,逐渐从“逼着分”转变为“比着分”。


首页
演出信息
剧院动态
关于剧院